| |||||
|
|||||
“在發電機組安裝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號機轉子。直徑16.198米,最大高度3.826米,要想把這個龐然大物精準吊入到坑位內,難度可想而知?!?/p> “此次吊裝,轉子與定子之間的最大間隙僅51毫米,操作必須一次成功?!?/p> “2100噸,已超過單個橋機的承重上限,需要兩個橋機并機操作。轉子入機坑后的微調,誤差必須控制在分毫之間,這對操作司機來說也是最為艱難的時刻?!?/p> …… 2月28日晚,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在南京揭曉!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場景,大屏幕上一個身材瘦弱的天車司機用精湛的技術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就是10位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中唯一一名女工匠——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水電四局)機電安裝分局員工田得梅,青海首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一步,兩步,三步……眼含熱淚的田得梅堅定地走向舞臺中央,腳步聲卻回蕩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從2018年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始舉辦這個活動,每年發布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都是來自國防軍工、裝備制造、建筑、通信等多個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與這些高精尖的技能人才相比,田得梅這位普通天車女司機躋身其中,這是江源兒女的驕傲,更是高原大地的自豪。 這短短幾步的背后,是這名90后天車女司機那條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中專畢業的她,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脫穎而出,置身“國寶級”技工行列; 這短短幾步的背后,是地處西部偏遠地區的青海培養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的探索之路——加快建設現代化新青海,讓產業工人綻放光芒的舞臺愈加廣闊。從組織多項技能大賽到各類培訓遍地開花,從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培養更多“青海高原工匠”到加大對技能人才的獎勵表彰,呼喚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成為高原大地的一曲時代交響。 萬分之一:以青春之我 鑄“大國重器” 2月13日清晨,一輪旭日躍上山巔。 當我們站在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中提到的白鶴灘水電站大壩上,感受其所蘊藏的澎湃動力,才真正體會到“大國重器”四個字背后的分量。 作為僅次于三峽水電站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在建設過程中,白鶴灘水電站六項技術指標位列世界第一。去年年底,16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在長江干流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從大壩向遠方眺望,一江清水,兩岸青山。16臺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就安裝在這山體中寬大明亮的地下廠房里。 然而建設初始,這里并非如此。 田得梅是2019年10月到這兒的。那時,中國水電四局白鶴灘機電安裝工程項目部剛剛成立。根據工作安排,田得梅將家中兩個年幼的孩子托付給父母后來到這里,成為項目“開荒者”之一,挑起天車班的大梁。 天車是橋架在高架軌道上運行的一種橋架型起重機,而田得梅就是橋架型起重機的駕駛員。 工程項目部綜合部主任張亮說,項目開工初期,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安裝間場地被土建雜物大面積占用。想要盡快施工,就得將場地及時騰出,但因土建工期緊張,無法騰出人手,此項工作遲遲未能開展。面對這種局面,項目部主動出擊,承擔起了此項工作,而作為項目部此時唯一的天車工,雜物倒運和設備材料吊裝的重任便落在田得梅一人身上。 為爭取更多時間來完成項目吊裝任務,田得梅主動加班加點。在她的積極配合下,很快項目部完成了前期材料設備倒運和場地清理工作。隨后,在田得梅的悉心指導下,5名學徒很快成長起來,能夠獨立操作1300噸橋機完成各類吊裝任務。由此,她被中國水電四局機電安裝分局評為“金牌導師”。 白鶴灘左岸機電安裝項目工程部項目副經理答欣明說,天車班正式成立那會兒,包括田得梅在內有10名成員??删褪沁@個最小年齡僅21歲,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作業班組,卻承擔著白鶴灘水電站左岸8臺單機容量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及輔助公用系統設備和物資材料的吊裝任務。 也許在我們看來,橋機工只要把構件從這一處挪到那一處,沒什么技術含量。但實際上,開橋機同樣需要精益求精,得精心計算吊裝的角度和方向,才能完成吊裝任務。 被稱為“大國重器”的白鶴灘水電站是當今世界上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參與這樣的工作任務,作為數萬名建設者中的一份子,田得梅既覺得幸運又感到壓力,任何一次重要部件吊裝她都堅持在現場指導或親自操作。為了提升班組成員安全生產意識和操作技能水平,經常能看到她召開班前會、橋機巡檢和班組定期培訓。 2020年8月18日,白鶴灘水電站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正式吊裝。 作為水輪發電機組核心部件之一,轉子是機組安裝過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起吊重量約2100噸,需由左岸地下廠房內部兩臺1300噸橋機配合完成吊裝。在吊裝過程中,兩臺橋機需要保持步調一致,以每分鐘7米的速度前進。面對轉子和定子間隙僅有51毫米調節范圍,即使出現1毫米的操作誤差,都可能會給轉子帶來晃動,甚至與定子發生碰撞,造成 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 這是個挑戰! 田得梅帶領班組成員一次次模擬轉子吊裝過程,詳細講解各個重要環節注意事項,一遍又一遍的對觸電控制器、剎車片、行程限位、警報裝置等橋機部件進行檢查。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p> 吊裝時,面臨51毫米的吊裝誤差,田得梅在眼睛無法看到的情況下,靠著多年經驗,77分鐘將轉子順利吊入1號機坑就位,一次性順利完成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吊裝,全面吹響了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攻堅號角。22天后,白鶴灘水電站2號機組轉輪實現成功吊裝;2021年6月28日,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順利投產發電。 從舉世矚目百萬千瓦機組首臺轉子成功吊裝,到左岸8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全部并網投產發電,900多個日日夜夜,田得梅帶領天車班全體成員不斷鉆研改進吊裝工藝,各項部件吊裝精度、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穩步推進白鶴灘左岸電站各臺機組安裝工作,一次次出色的表現也讓天車班被中國水電四局授予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榮譽稱號。 十五分之一:礪匠人之心 行匠人之事 在工地看到田得梅時,她正坐在14米高的天車上忙碌著。 沿著蜿蜒的樓梯達到安全通道,再穿過安全通道到天車作業室,我們看到差不多2平方米大小的作業室,除了座位和操作臺,沒剩下多大地方。 站在窗戶邊上往下看,剛剛還大的離譜的機器瞬間嬌小了幾分。頭一回上來,雙腿直打怵。 那田得梅怕不怕? 我們一邊觀察她的工作環境,一邊在心里納悶兒。 “田師傅,你天天在這么高的地方,心里不怕嗎?” “幾十米高的地方怎么不怕,一開始,別說在這兒了,爬樓梯時腿就開始抖了……” 我們上下打量了她一番,一米六五左右的個頭,一身淺灰色的工作服襯得身材有些單薄。那雙清澈的眼睛在她那清秀的面龐上,增添了一抹活潑的神氣。已過而立之年的她身上少了些天真爛漫,在目光和舉止間流露出一種沉著和從容。仿佛這間小小作業室,就是她的戰場。 看著我們一臉好奇,田得梅這才開口解釋。 雖然今年才33歲,可她卻是團隊中的“老人”了。從2007年參加工作,她一直奮戰在水電工程建設一線,除了白鶴灘,還參與了拉西瓦、龍江、向家壩、萬家寨、葛洲壩等水電站建設及機組檢修工作。 聽到這兒,我們又有些好奇,當初,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怎么就跟這天車結下不解之緣? 原來,出生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上山城村的田得梅,初中畢業后,就報考了青海水電高級技工學校(現青海水電技師學院),成為電氣技術應用專業的一名學生。畢業后,作為全班13名女生中唯一一個通過面試的學生,前往甘肅蘭州參加培訓。正是在那里,田得梅第一次看到天車。1個月后,經過培訓的她和另外兩名天車司機,一同被分到了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拉西瓦水電站。 雖然在實習車間早已對天車的操作爛熟于心,可到了工地田得梅才發現,工作中需要操作的天車更高,也更先進,而地下廠房的工作環境則比車間差了一大截,沙塵大,光線暗。雖然師父楊玲玲就在一旁,可年紀輕輕的她依然無法克制心中的恐懼。直到一次夜班,獨自操作的她一時失誤,原本應該同時工作的兩個吊鉤并沒有一同起步。這次錯誤雖然沒有造成意外,但卻讓這個班上最年輕的天車司機開始反省,該如何化恐懼為動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上班時的細心觀察,下班后的虛心求教,很快,在楊玲玲的傾囊相授下,年輕又好學的田得梅摸索出了一些操作門道,漸漸開始適應這份工作。特別是在自己能夠獨立完成工作任務后,繼續干下去的念頭就在她心中愈發強烈。 2010年初,結束了拉西瓦水電站的工作后,田得梅被安排前往位于云南的龍江水電站。相比剛剛入行時的不知所措,經過兩年多的實戰演練,此時的田得梅開起天車來已經得心應手了許多??吹搅硗庖幻燔囁緳C年紀較大,她主動承擔了更多工作任務。 有一回,田得梅在操作時,吊鉤吊起重物后突然發生溜鉤失控,妥當應對后,負責檢修的同事立即趕來。 “小故障,咱們干活三班倒還會累呢,這天車可是一直在運轉啊?!?/p>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看著“疲憊”的天車,田得梅心里有了新的打算——如果能自己處理這些故障,工作效率應該會更高。就這樣,原本只是開天車的田得梅在下班后多了一項安排,跟著實驗室部門的同事,學習天車日常維護和保養。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的田得梅為了讓自己在工作中靜得下心、沉得住氣,特意買了毛線和十字繡磨性子。隨著穿針引線的水平不斷提升,同事們發現,反應快、眼神好的小田也變得更加沉穩、細心起來。 “除了這些,你覺得天車司機還得有什么?” “責任心!”活動活動有些僵硬的脖子,田得梅說:“我深知我所從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和風險性,無論是吊一千斤還是上千噸的設備,我都懷著同樣高度的警惕性和責任心,因為我知道,設備一旦吊起,設備的安全、周邊的安全就全部掌握在我手中,任何的馬虎都將帶來無可彌補的嚴重后果!” 寶劍鋒從磨礪出。從普通工人成長為業務骨干,15年來,靠著這股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勁頭,無論是在向家壩、萬家寨,還是葛洲壩、白鶴灘,田得梅能夠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憑的是傳承和鉆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十分之一:實干成就夢想 平凡彰顯不凡 下班后,拿起電話,天車上那個自信從容的田得梅不見了。你看她,盯著屏幕那頭的兩張小臉,掛在臉上的笑容里,都多了幾抹思念。 田得梅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還在幼兒園。丈夫劉敦義是她的同事,跟她一樣,常年都在工地上,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兩個孩子、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有公公婆婆照看、操心。 田得梅的婆婆王菊奎,今年50多歲,面相看上去比同齡人老些。除了照顧田得梅的兩個孩子,有時候大兒子家的兩個孩子也是她負責照看,農閑還好,農忙時節,常常是累得直不起腰來。 當問王菊奎,兒子兒媳這么忙,心里有過埋怨沒有? “忙不過來的時候,看著鄰居家的孩子多少有些幫襯,心里咋能不羨慕?” 雖然知道小兩口工作忙,可工地上的情況,她并不了解。直到2021年那個夏天,中國水電四局組織職工家屬去工地跟職工見面,她心里的疑惑才有了解答。 “以前只聽說在山溝溝里,坐著車在工地轉了一圈,才知道他們每天都在山洞里干活。我看著兒媳婦在那么高的地方上班,心里很不好受。她平時都是報喜不報憂,這么多年要不是她堅持,這工作早就干不下去了……”王菊奎說著,背過身抹了把眼淚。 其實,不僅僅是王菊奎,第一次看到田得梅工作的地方,她的父母親滿是擔心。 那是田得梅在拉西瓦水電站工作半年后的一天,家里人帶著一床被褥去工地看她。 “只聽說在山溝里,去了一看,天車那么高,我看著也心慌,還想了半天她是咋上去的……” 父親田有寶還沒說完,母親朱世梅又接了腔。 “天車那么高,姑娘歲數又小,不怕你笑話,我經常半夜驚醒,就怕出什么意外?!?/p> 是啊,看起來瘦瘦小小的田得梅,怎么能堅持下來呢? “聽說當時跟你一起入行的女同學,好幾個都轉行了?”我們問她。 “嗯,覺得苦唄!” 又問她:“那你呢?” “嘿嘿嘿?!彼α诵?,“我上學那時候,家里條件差,我爸媽靠著種地打零工,一年到頭也就一萬多元的收入。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為了給我和哥哥交學費,爺爺賣了家里唯一的一頭牛。在技校讀書,每周50元的生活費都是多虧了大伯和叔叔幫忙?!?/p> 這樣的成長環境,讓田得梅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鋤草、挑水、割麥子都是一把好手的她,面對天車班的工作,想的更多的不是抱怨工作累、環境苦,而是多掙些錢,補貼家用。 “剛上班那會兒工資不高,等放假時我拿著攢下來的7000元錢回老家時,爺爺奶奶都高興的哭了,夸我能干!后來領了工資,就給妹妹交學費,還給爸媽湊錢蓋房子?!?/p> 這段往事她說得聲音發顫,可臉上的表情又是那么高興。艱苦的生活,磨礪著她的心靈,奮斗讓她在適應各種環境中倔強成長。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成長環境,才養成了田得梅這樣的性格;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使她格外珍惜天車司機這份工作;正是因為這份知足,才讓她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兢兢業業。 都說時間步履匆匆,但時間哪有腳,走的總是人。 十幾年過去了,她還是那個因為求學第一次走出縣城、一臉懵懂的田得梅,也是那個不服輸、不怕苦,立志要把這份工作干好的田得梅,更是那個生活上不拘小節,工作中一絲不茍的田得梅。 十幾年過去了,雖然時過境遷,但她骨子里這份淳樸踏實的本質沒有變,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做人的初心沒有變,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心態沒有變,與日俱增的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干一行鉆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作為一名平凡的勞動者,她之所以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不是進名牌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練就了一身真本領,掌握了一手好技術。 聽說自己入選2022“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起初沒往心里去。倒不是看輕這份榮譽,而是她從未想過,自己能成為那十分之一、獲得這份榮譽。 工匠始終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終是創新創業的重要精神源泉。 在2021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對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的艾愛國說:“大國工匠,國家就需要你這樣的人?!?/p> 雖然是一名普通的天車司機,但在田得梅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這既是中華民族工匠技藝世代傳承的價值理念,也是我們開啟新征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時代需要。 作為一名中專畢業的90后工人,田得梅這條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的背后,離不開她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實干,刻印著她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身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要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在給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賀信上,習近平總書記說,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 “今后工作還有啥目標?” 采訪最后,田得梅說:“當一名合格的天車司機!” 網址鏈接:https://epaper.tibet3.com/qhrb/html/202303/01/content_127598.html | |||||
【打印】【關閉】 | |||||